华中篇
——湖南地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青砖黛瓦,藏着百年的光阴故事;
飞檐斗拱,镌刻岁月的沧桑印记。
锦绶堂
既是凝固的艺术华章,
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载体,
岁月更迭,堂自为史,
依旧诉说往昔的风云激荡与信仰的力量。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漾水湾,原名锦绶堂。锦绶堂作为重要革命旧址,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革命意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作为红军后方医院与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是湘赣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的关键节点。

雕梁画栋,凝固的建筑诗篇
锦绶堂前临大溪河,背靠楚东山,自然风光秀丽,交通区位优越。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涂刘氏为纪念亡夫涂儒玫而建,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大型建筑群。整座建筑占地面积5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采用天井院式民居布局,属砖木混合结构,悬山顶设计。其主体为三进五开间格局,左右各设两列厢房,构成两层楼房结构,原有大小房屋108间、天井19个,是清末庄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锦绶堂全貌(潇湘之声)
锦绶堂建筑群遵循中轴对称规制,以大门处的歇山顶封火墙作为空间序列的起始。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前院、过堂、正堂、后堂等核心建筑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格局。前院两侧墙体对称开设八角门,连通东西两侧别院,既保证空间独立性,又实现功能区域的有机串联。其通风、采光、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合理,至今仍属建筑精品。
过堂作为重要过渡空间,屋顶高度达8米,面阔五间,空间开阔;其后的正堂在尺度上更胜一筹,建筑面积近35平方米,庄重威严,彰显建筑主体地位。后堂两侧布置东西对称的居住空间,体现传统建筑的秩序美学。此外,建筑群内嵌套多个独立小院,错落有致,其中精心营造的花园更添雅致,在严谨的建筑布局中融入自然意趣,充分展现清末庄园式建筑在功能规划与艺术营造上的精妙结合。


锦绶堂平面图(东南工作室)
锦绶堂的墙也承载着丰富的艺术遗存,以精湛工艺与多元题材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外墙与庭院两侧屋檐下的青砖上,塑有用铜丝为骨架、桐油石灰为内胎、外涂彩漆的精美“檐画”,内容为《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戏剧人物故事及二十四孝人物,还有传统的中国山水、花鸟、兰梅荷竹,做工精致,画笔细腻。






锦绶堂外墙壁画(古钱古村)
锦绶堂内部更是雕梁画栋,走廊、天井错落有致,梁、柱、卷棚、墙壁均绘有各种精美图案及名人诗赋,院内的藻井、翘角、卷棚、过亭均饰以绘画雕塑,工艺精湛,虽经百年沧桑,色彩仍然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锦绶堂内部走廊(漫游长沙)
建筑前庭、后厅两边有数列对称厢房,每处厢房都有突出高耸的凉亭、 藻井。藻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装饰的经典元素,在锦绶堂内得到精妙运用与传承,并且产生了精美华丽的视觉效果,其顶部以及四周均绘制彩画,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唐僧取经等神仙图案。厢房天花板亦饰以精美纹样,与藻井彩画相互辉映,共同展现出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非凡造诣,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生动诠释。


锦绶堂内部藻井(古钱古村、漫游长沙)
红政焕彩,锦绶堂的历史跃迁
1930年5月,彭德怀带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东门,苏维埃革命运动在大围山地区兴起,同年8月1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军辗转到东门,彼时锦绶堂的女主人涂刘氏深明大义,主动出让锦绶堂给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办公和居住,锦绶堂成为红军后方医院和没收土豪财产保管处。但这次驻扎只有10多天。直到1931年农历二月初,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从平江开赴东门,正式进驻锦绶堂,并在其中设置各类办公室之外还有小型印刷车间等。同时进驻的还有共青团湖南省委、中共湘东特委、省总工会、省反帝大同盟等。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建制省苏维埃政权,出台了一系列苏维埃政策、布告,领导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以杨幼麟为代主席的省苏维埃政府在此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建设和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先声。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大门(文法知更)
星火燎原,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在锦绶堂办公近 9 个月,这段岁月为这座建筑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红色印记。锦绶堂大门两旁“工农专政,男女平权”的对联格外醒目;正门东侧墙壁上,“贫农必须向中农做工作,把中农团结到自己方面来” 的标语历经岁月,字迹依旧清晰。墙上悬挂的《土地法大纲》,字句间迸发的“耕者有其田”理想,至今仍激荡人心。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标语(文法知更)
堂内楼梯口的墙壁上,一份历经90多年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财务报表保存完好。报表按照收入、开支详细罗列,其中一笔 “宣传费用支洋叁佰玖拾贰元”,足见当时政府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在锦绶堂的阁楼上,曾经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的油印室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墙壁上至今还隐约可见为纪念法国巴黎公社70周年所作的《纪念 “三・八”(告白军士兵书》。
湖南省苏维埃政权的革命先驱们筚路蓝缕,进行了一系列执政探索。建立齐全的组织机构,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颁布实施《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暂行婚姻法》等一系列法律,创办《红军日报》和《苏维埃日报》,创新发展红军军事理论,也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革命经验和苏区建设经验。
锦绶堂是新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它经历了封建社会的桎梏、战争年代的硝烟、和平年代的安详。虽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仅驻此9个月,其红色基因却扎下根来,并传承至今。
文字 排版/李凯纯
相关资料及图片来源/红网、新湖南、
东南工作室、长沙晚报、潇湘之声等
审核/陈韬澜、曾雅清